6/29/2015

向「品質」說再見

1984年進入台灣的「麥當勞」子公司,宣布將自台灣撤資,改由其他公司接手經營,再由「麥當勞」總公司以品牌授權方式,維持台灣「麥當勞」413家店的經營。這家速食業第一品牌的進入,與現在的撤退一樣,都曾引發相當的震憾。

「麥當勞」餐飲服務品質,曾是台灣業界的標竿,她不僅帶動本土餐飲業向上提升,同時也讓她在台少數供應商如義美公司,獲得將產品品質提高到國際水準的契機。這如同當年美國「勝家」縫紉機及日本「日產」汽車來台設廠,帶動週邊零組件工廠大幅提升品質一樣。早期台灣「麥當勞」,永遠可看到穿著制服的員工,在不停擦拭已經是相當光潔明亮的玻璃門,堪稱台灣街頭的一景。

曾幾何時,「金色拱門」(Golden Arches)光環不再。表面上看,是台灣速食業利潤愈來愈薄,營運環境惡化,究其真實原因,與新台幣長期被政府壓低有關。以《經濟學人》編製的「大麥克指數」(The Big Mac Index)來看, 2015年以當年美元匯率計算,台灣「大麥克」漢堡1個2.51美元,不僅低於美國的4.79美元及瑞士的7.54美元,也低於中國的2.77美元,該指數的假設前提是,全球各地「大麥克」漢堡品質與服務,基本上沒有優劣之別,你在美國買的「大麥克」,在台灣少花2.28美元便可買到,在瑞士則要多花2.75美元,由此《經濟學人》算出,新台幣相對於美元,被低估47.6%,瑞士法郎則高估了57.5%。「麥當勞」是美國公司,美金利潤如此微薄,當然是不如歸去。

新台幣被長期低估的結果是,市場上劣貨、假貨充斥,台灣是個海島,台幣如果很強,進口奶油的成本應該比回收餿水油還划算,但是因為台幣被低估,廠商都在低成本經營,消費者只能忍受一再爆發的食安風暴。

政府壓低台幣,自然也壓低以美元計價的台灣工資水準,低品質、低物價、低工資,無非是要成就台灣的外銷產業。政府無力提升台灣產業品質競爭力,只有在價格上動腦筋。

尤有甚者,打著「俗擱大碗」的本土品牌四處闖起,廉價競銷,更有黑心財團進來搶食市場,最明顯的是,「頂新」入主101大樓後,便把「肯塔基炸雞」擰走,代之以他的大陸炸雞連鎖店,簡直是劣幣驅逐良幣。

速食店是台灣重要的庶民飲食,「麥當勞」代表的是歐美水準的速食文化,是有一定的品質要求的,在台幣長期被低估的情況下,台灣要發展真正具有品質、有品味的庶民飲食並不容易,便宜沒好貨,「麥當勞」子公司的撤資,只是品質敗落的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