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2015

西班牙.香港.台灣

陳子瑜

台灣大選即將進入最後階段,香港與西班牙,也發生了兩件事情,深值我們深思與借鏡。

第一件事情,是香港雨傘運動之後首次舉行區議員選舉,其中有五十五位外界稱為「傘兵」的運動者投入選舉,取得八席的席次;第二件事情,則是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有千餘民眾上街抗議,要求政府當局承認佛朗哥將軍在獨裁時期所犯下的罪行。

這兩件乍看不太相同的事情,其實都凸顯了一個成熟的政治共同體,所需要具備的特質:誠實自省、勇於承擔。

西班牙在民主化的發展中,與台灣極為類似,都是以經濟發展與國家穩定為由,透過打壓人權與形式民主的方式,長期掌握政權,甚至在進入民主時代數十年後,仍充斥諸多歌頌威權的紀念物。銅像,就是一例。

香港回歸中國後,經濟、社會、政治制度都遭遇重大挑戰,不但造成對立激化,更使得原本以各族群多元自由為傲的社會,蒙上單一且極端的陰影。香港年輕一代「傘兵」的當選,是以體制內的路線,向中國政府表達最直接的抗議,也是以和平方式爭取政治權力的實踐。

台灣在太陽花運動後,同樣也看到年輕世代正視關懷公眾事務以及參與政治的重要性。隨著關懷的深入,目光必然會從現在的不公,擴展至過去的不義。往昔被既得利益階層所污名化的轉型正義,將再也無法欺瞞年輕的世代。

相較香港與西班牙,台灣在民主深化的過程中,其實具有相對上的優勢:外界干預較輕、社會記憶更近。面對這一次國民黨史無前例悲觀的選舉預期,作為國家主體的人民,該思考的不只是政黨輪替,更應該思考如何透過這次選舉,來落實台灣的轉型正義。

(業餘翻譯,台北市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