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2015

中華民族 別鬧了

東方亮(資深新聞工作者)

「中華民族」可說是此次貫通「馬習會」的共同語言,但國際皆知,中國缺乏的是民主自由人權,絕非民族主義;而「馬習會」的一個中國卻遠遠凌駕於「各自表述」之上,紐約時報都指出,習近平對一個中國原則並未退讓。簡言之,此不但傷害台灣的主體性和民主,也不利中國的民主化。

馬非僅未在「馬習會」中,表達台灣對民主成就的堅持,顯已失去作為台灣領導人的高度、格局和代表性,而淨談些細微末節(就算是「撤飛彈」統一本質未變又如何),未見「森林」(兩岸大局願景),洵為憾事。連美國《華盛頓郵報》和英國廣播公司(BBC)都指,「馬習會」是象徵意義大於實質,也就是淪為習大大政治操弄的工具,馬卻不自覺地掉入陷阱,猶以為是真的「血濃於水、兩岸一家親」,反而替台灣民主繳械了。

試想,新加坡族群華裔居冠,卻以英語為國語,據李光耀回憶錄的說法,當初若以華語為國語,早就被「中國統一」了。顯然今天的民主國家,都是以族群或土地認同、自由、自主地選擇組成國家,而非靠民族主義或槍桿子出政權,像英、美、加、澳、星等諸國,均非只靠血緣關係建國。

其實,我們習已為常漢滿蒙回藏苗的「中華民族」說法,早在多年前已被國際史學界推翻了。因為中國曾是蒙古、滿清的殖民地,蒙滿不是「中國的朝代」、「中國人」。而現在中國的國語(普通話),卻是滿清通過武力手段強制推廣的語言。國學大師章太炎就曾批判稱其為"金韃虜語"。又如中共政權把蒙古史說成中國史,還把成吉思汗列為中國的民族英雄,現已成了國際史學界的笑話。

孫文曾在《民族主義》第二講中提到:「中國幾千年以來,受到政治上的壓迫以至於完全亡國,已有了兩次,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但直至今天,中共政權猶認為清朝是中國的朝代,大興「懷清」的小說或電視連續劇,如「滿清13王朝」、「康熙、雍正、乾隆」的盛世故事、「紅頂商人胡雪巖」、「甄環傳」等等,不一而足;像國粹的京劇乃是滿人藝術,滿人的旗袍馬褂,竟還成了「國服」。皆是歷史見證。像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也非常親近蒙古文化。就連「大清」國號也是源自蒙古語Daiin( 意為卓越、善戰)。但中共政權卻把殖民中國的滿蒙,視為最終被中國人同化了,但殘酷的事實卻是中國人被滿清人同化了。

又如蒙古人建立的大蒙古帝國,世人皆知,而當時的中國卻是蒙古人鐵蹄下滅亡的一個殖民地罷了,蒙古帝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就好像大英帝國和印度的關系,成吉思汗和中國人的關系,就好像維多利亞女王和印度人的關系,中國人把蒙古帝國說成是中國的一個朝代,把成吉思汗說成中國人,豈非荒唐?!成吉思汗和努爾哈赤都不是中國人,但他們與中國人確實也有血緣關系,因為他們和他們的後人,多曾經燒殺擄掠強暴婦女,侮辱過中國的祖先,許多中國人身上還與他們有血緣關係,侮辱過中國的祖先,許多中國人身上還與他們有血緣關係。

簡言之,中華民族是個可歌可泣的血淚史,但不能作為建國、立國或統一的論述基礎。況且歷史往往是「成王敗寇」下的產品,泰半由勝利者執筆曲之,並無是非可言,而箇中的事實真偽,往往要到後來或許好幾個世代才能對照、查證、平反,否則勢必淪入荒草野蔓的廢墟之中,流為野史或傳說罷了。當然,今天的科技工具越精進,越能幫助澄清史實。然類此的歷史研究環境就很重要,如果把當代史家余英時留在北京,保證無法在那種專制威權環境,能講述正確的歷史,則是無須贅言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