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2015

考驗台灣政治界智慧的時刻已來臨,現狀已經改變了。

范疇

試想以下的情境:如果美國、中國在亞洲的權力鬥爭被迫攤牌,在南海和台灣兩者之間,只能奪下其中一個的主導權,中國會選擇奪下哪個?我的看法是南海。

那美國呢?我的看法也同樣會是南海,若失南海,整個《美日安保條約》的基礎就不再存在。
其中道理很簡單:南海在地緣海權上是咽喉,而台灣海峽在地緣海權上只是氣管中的一條。咽喉若被對方掐住,有氣管也無用;反之,咽喉若在自己手中,氣管還可徐圖。

改走「台灣內政化」

中美兩國南海對峙,節節升高,雖然目前還大致處於政治層次,但是軍事氣氛已現端倪。同時,國際政治形勢對中國不利,尤其在10月29日國際仲裁法庭對菲律賓提出的領土仲裁案做出對中國不利的第一階段裁示,同時也裁定太平島為「岩礁」,間接否定了中華民國於1947年對太平島的領土宣稱(自然也否定了1949年宣稱繼承中華民國領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權)。邏輯延伸,中國近年來對其「九段線」內的岩礁所做的填海造島動作(其實也包括越南、菲律賓早先所做的類似填海動作),其自我宣稱的領海、經濟海域均屬無效。
中國的「南海內海化」動作受挫,高人念頭一轉,何妨將近來頗見成效的「台灣內政化」路線,與南海策略「打包處理」?一方面向美國證明「台灣不見得一定會事事聽美國的」,另方面在「內政化台灣」的層面坐實「一個中國下的國內事務」。
因此,中國策略逆轉,主動促成習馬會面,而且除了「一個中國」原則,完全不預設任何其他條件,以「八百哩加急」的速度,實現馬英九先生的宿願。
習馬會,雖然必然會對台灣2016選情造成極大衝擊,但是其本質與台灣選舉無關,因為習、馬兩人都沒有在關心台灣選舉的結果。事實上,他們也都不知道此次會面對國民黨的選情究竟是加分還是減分。他們不care,會面只是在一個機遇點上各取所需罷了。

考驗台政治界智慧

習先生飛離國門赴新加坡,但其留在國內的班子,肯定漏夜在撰寫接下來的N種應變計劃,其中要素包括了台灣人民的反應以及美國的反應。而馬先生回到台灣之後,首要工作不是向立法院報告,而是向美國報告。美國這次應該是吃了個悶虧,被習馬兩人「硬吃一注」,對馬所餘的6個月任期,進入「聽其言、觀其行」的警戒狀態。
不論2016大選結果如何,習班子對台灣的內政化策略會加速,至於是軟性加速還是硬性加速,得看台灣人民的反應還有美國的對台動作。
習的急急如律令,馬的喜上眉梢狀,已經開始改變了現狀,而改變的啟動點不在台灣海峽這小地緣,而在南海的中地緣。台灣的政界,包括藍綠橘及其他勢力,如果還以島內觀點、海峽觀點來做反應,被中美兩國(分別或共同)「河蟹」掉、甚至被涮掉的機率不小。
考驗台灣政治界智慧的時刻已來臨,現狀已經改變了。

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