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雅文、張慧如
國民健康署近日將發表台灣第一份「健康不平等報告書」,但由於決策過程未讓民眾參與,報告書內容如何目前不得而知。
過去許多研究早已揭露,健康不平等與社會階層/梯度息息相關。個人的社會經濟處境越弱勢,或是居住的社區資源越匱乏,罹病的風險也就越高,罹病之後的存活率與生活品質也越差。這些差異不僅是富者跟窮者之間的極端差異,在最富有者與富有者之間、貧窮者與赤貧者之間都呈現梯度的差異。而影響健康不平等最直接的因素就是財富的分配。
針對解決財富分配問題可大致分為三類政策:第一類政策以降低貧窮為目的,例如針對低收入者的濟貧政策;第二類政策則除了濟貧之外,也採取其他手段抑制最高收入者的財富,例如課徵遺產稅,以降低貧富的差距;第三者則著眼於整體族群的財富分配,例如按照收入高低來課稅的累進稅制度,即屬第三類型。第一類政策容易造成對弱勢者的標籤化與污名化問題,第二類政策容易被批評為「仇富」,第三類政策則有助於降低財富階層化現象,可避免上述兩類政策的問題,也可促進「社會團結」(solidarity),是比較理想的政策介入模式。
近來國際社會流行病學研究不斷強調階層化問題,也呼籲健康促進政策制訂者應以改善階層化作為政策介入重點。但,台灣至今仍少有健康促進政策以改善階層化問題為目的。在檢討健康不平等問題時,政策討論若仍聚焦於最富裕地區與最貧窮地區之間的比較,甚至僅著眼於最弱勢族群的健康問題、醫療資源分配,而未思考更廣泛的「階層化」問題,也就難以思考導致「階層化」的社會結構致病成因。
國健署能開始注意到健康不平等的問題是好的開始,只是改善台灣階層化的問題絕非國民健康署的能力範圍。以職場為例,政府應該要做的是推動並落實普及全體工作者的勞動保護制度,並建立普及性的社會安全體系,包括延誤已久的職災保險法改革,以降低職場健康風險的階層化問題,促進全體工作者的身心健康。要解決健康不平等的問題,不僅是衛福部應有所作為,勞動部亦不能袖手旁觀。
(作者分別為台灣健康人權行動協會理事、台灣健康人權行動協會主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