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乃平
去年12月中,倫敦《金融時報》刊載的「貨幣戰爭烽煙再起」一文指出,雖然七國高峰會議明文規定禁止競爭性貶值政策,防止各國以匯率貶值的手段來提高本身的競爭優勢,但是經濟大國紛紛率先印鈔,用量的增加來抑制貨幣的升值。
自金融海嘯以來,眾大國的央行採用量化寬鬆政策(QE),印鈔、放寬信貸,美國聯準會(Fed)與英國央行資產膨脹近4倍,歐洲央行資產雖然只膨脹1倍多,但是新一波上兆歐元的量化寬鬆政策正要推出,日本央行的資產膨脹超過5倍。到目前為止,前3個大國央行的資產已超過各自GDP的25%。而日本央行資產佔GDP的比重已超過60%。在這種情形下,全球經濟在眾大國央行的折騰之下,波濤洶湧,險象環生。
時至2015年,各國的匯率更加動盪不安。安倍首相贏得國會大選之後,日圓的有效匯率指數跌至69以下,為42年來的新低;歐洲在經濟緊縮,多國CPI降為負值,以及希臘大選,主張退出歐元的反對黨可能獲勝等訊息影響,歐元兌美元大貶至1.184美元左右。而受到國際匯率風暴的衝擊,金磚四國的俄羅斯經濟陷入衰退;巴西經濟恐亦將陷入停滯;印度與中國情況稍佳,但是仍然不能倖免,至於其他新興國家,無論主動、抑或被動的,都會捲入這一場貨幣戰爭之中。
美遭疑發動貨幣戰
當然,這場戰爭全是美元惹的禍。金融海嘯重挫美國金融,為了拯救衰頹不振的經濟,Fed不顧美元在國際上的關鍵貨幣角色,祭出量化寬鬆(QE),印鈔救市的政策,國際美元因此一路下貶。世界經濟雖然獲利於美國輸出的大量資本,但是各國幣值大幅上升也造成了頗為嚴重的金融問題,2010年9月巴西財長就曾在20國高峰會上質疑美國發動貨幣戰爭,但是旋即被歐元危機引起的歐元重貶所掩蓋掉了。
及至去年10月,美國宣布停止QE3的印鈔買債券政策,投資人預期利率上升,國際寬鬆信貸環境將結束,國際游資大量抽出,美元匯率回升,多國出現金融動盪、經濟緊縮現象。這時,除了美元一枝獨秀外,各國央行亦就各自的經濟狀況,紛紛競相貶值以促經濟成長,於是,新一波的貨幣戰爭就此浮現。
究其原因,自然是1944年布里頓森林協定後,美元成為唯一的國際關鍵貨幣,若美元穩定,國際金融市場當然能相安無事,一旦它本身出了問題,整個水池都會沸騰不安。歐元出現,原可略微分擔美元的定錨作用,可惜是它具有天生缺憾,自身面臨解構挑戰,難以充當大任。這一波美元的震盪,讓人們意識到,對世界經濟而言,釘住美元的機制不再是一個穩定因素,而是一個禍害的根源,各界開始研究解決之道。
近日,人民幣的快步國際化,RCEP規劃中的亞元,以及傳言中,阿拉伯國家的阿元,石油輸出組織的油元,甚至於美洲國家組織的美洲元都可能出現。由此觀之,21世紀將可能會是一個多元國際貨幣的環境,而不再是美元獨霸的局面了。
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