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對創新者的研究,我喜歡將他們分類成尋路者(path finder)與創路者(path
creator)兩種。這個比喻最好的例子,或許就是菲德列克.巴斯提亞尼(Federico Bastiani),他所發動的「社交街道」(social
street)運動正襲捲義大利,而且這項創新還真的跟一條路有關:他與家人在義大利波隆那(Bologna)所住的那條街。
巴斯提亞尼是在托斯卡尼(Tuscany)的一個小城長大,鄰居都互相認識、彼此幫助。他搬到城市之後,發現同一條街上的鄰居彼此社交連繫竟然這麼少,覺得相當失望。在2013年,他想出的解決辦法就是在臉書上創了一個「波隆那Via
Fondazza街居民」的粉絲頁,他在街上張貼廣告,歡迎鄰居都加入。很快地,居民開始紛紛加入,除了互相認識,還能以各種方式互相幫助。根據一篇報導,居民很快就開始「提供免費的鋼琴課、出借洗衣機、為新到的居民提供關於這個城裡的小提示、在去度長假之前把剩下的食物送人、舉辦街道生日會」等等。
巴斯提亞尼和受到他感召參與的人,並不以在自己的街道成功而自滿,開始向外推廣這個成功的模式,成立網站,指導那些想要如法炮製的人。到了2015年1月,全義大利已有至少另外330條這種社交街道,全球其他地方也已有360條。
巴斯提亞尼可說就是一位「創路者」,而那些知道他的故事而在其他城市跟進的則是「尋路者」。不論在商業或是社會層面,這兩種人都是重要的創業類型,但「創路者」的數量要遠少於「尋路者」。兩者的差別並不在於勇於冒險的程度,而是對於既有知識的依賴程度。
尋路者就像是會去看地圖的人,很合理地仰賴過去發現的方式,來尋找新的機會。他們採取的步驟很有價值,但通常並不出人意料(不論對他們自己或是他人而言都不意外)。他們清楚知道,在開始創造一些新事物時,必然會面對風險,且必須管理那些風險。
相對地,創路者刻意避開過去的最佳實務、規則和既有的通行權。他們不需要享有既有道路帶來的舒適,也不會讓他人的判斷影響自己的想法。對他們來說,創新就是一種不服從的形式;他們熱愛創造出獨特解決方案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正如我在《「有創意的無知」扮演的角色》(The
Role of Creative
Ignorance)書中所提,關鍵在於他們心胸開闊,因此能夠想出更好的新做法,有時候會帶來對世界的全新理解,甚至可能帶來極大的破壞性改變,視他們所在的機構、企業及社會環境而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