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吾:我任教的大學某家書院,聽説將會舉行「家長茶會」,以釋家長們對子女擔心的「疑慮」。
這陣子,有幾家大學的迎新營的籌委,都希望我去到他們的迎新營做一點演講。題目,不外乎是「大學生要走的路」、「大學五件事」、「大學之道」之類的「給大學生的説話」。
可是,我全數推了,只是去了一個。就是香港教育學院那一個。因為,我知道他們畢業後,大部份都會沒有工作,或頂多是做一些逐年續約,朝不保夕的合約教師吧?也許,早一點袋著這五句説話,他們會過得舒服一點的。
一、Go places~走吧
電影《12金鴨》中,有一節講述一個婆婆叫三個陪他的看護小鴨仔,不要留在元朗,要go places。我總覺得,每一個年輕人,都要想辦法離開一下香港,才會更認識自己。更了解,自己是適合在外地生活,抑或在香港打拼。比方説,我總會叫學生有機會就去交換留學,最好去荷蘭,合法地試一下美國的研究都説可以防癌治癌的大麻或space bread。試一下外地的人和事,才會知道香港是否真的那麼好,或是那麼壞。日本的大學生現在都不敢往外跑,生怕會影響自己的找工作。但是,我想,Working holiday 也好,交換留學也好,去闖一次吧。(順帶一提,外地很多時候都需要有醫療保險,就像日本,醫保非常重要。而港人最愛的working holiday勝地也需要醫保的。緊記留意。)要不,回頭一定會後悔的。
二、不要取笑別人的戀愛
我不知道為什麼,很多大學生都會覺得「談戀愛」是大學五件事中必做的事。只是,他們又好像「不可以拍太多拖」。最近中文大學的崇基學院為大學新生設「家長會」(這事已令我覺得中文大學小學化情況嚴重),更有家長表示他們怕孩子「太早戀愛」。香港表面上好像是一個很開放的地方,但香港人,就是最愛取笑別人的性愛及戀愛。而戀愛,是徹底地功能性的:找一個交配對象,生一個孩子,完成家長的期望。戀愛?算什麼?我總是覺得,如果大家都可以不取笑別人的戀愛,多試一點不同的東西,也許香港大學生的生活,會變得好一點。
三、花錢要花在自己想花的地方
不要因為別人有什麼就想有什麼。錢買不到快樂,但可以買走很多不快樂。儘快知道自己會因為吃什麼,買什麼而快樂,也許會舒服一點。
四、重視一下朋友
大學時代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到你出來做事,就知道同事只是同事,不會是朋友。儘量不跟工作上的人有「情誼」,在香港會好過一點。
五、每天給自己十分鐘,看看自己做了什麼
一天只需要十分鐘,看看自己想看的書,填一點秘密花園的顏色,給自己十分鐘時間,做自己想做,和做一些別人沒有關係的事,會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在亞洲地區,讀大學,彷似一個「人生重要的階段」。可以讀書,目的,都不是解惑,只為一張社會向上流動的通行証。日本的學生,現在都知道讀大學,一定要讀有名的。東大、京大、筑波,要不私立的都一定是明治、立教、早稻田。不是名牌大學,就和不讀沒有分別了。讀了大學,是不是等如自己會變成社會的上層呢?大概,在大正時代,讀大學也許是精英中的精英吧?好像都不同了。
讀書為了什麼呢?我幾乎都在思考這些問題。尤其是,當我三天兩夜就看見我的教授同事在臉書留言説:「今天六合彩,三千二百萬,中左就唔使返工」、「在工作無癮至極的時候,我就好想去旅行。」天呀,工作,人人都會辛苦。他已是香港港中科三大的教授,對很多學生來説,他應該是榜樣,他應該很快樂才是。為什麼他會如此的落泊?
大家都明白的。不論在香港抑或日本,制度不同了。安倍好像矢志要消滅大學的文學部,而為了資金,不少大學的管理層亦決定削減文學部的學生份額。以前讀白先勇的自傳體小説《驀然回首》,他爸大將軍白崇禧都會勸他「行有餘力,則學以文」。魯迅那種棄醫從文的態度,早就會被今時今日的父母視作「不切實際」的訴求,可不理之。讀文科的大學生,出路本來不窄。但在發展失衡的社會,讀社會科學和文學的人,都沒有出路,對現在的學生,還可以説什麼呢?
祝各位大學新鮮人,過一個充滿戀愛的大學生活吧。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