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2015

台灣經濟不但出現崩壞危機,更由於股市重挫,一些價格遭到扭曲的優質企業也有淪為中國購併之虞。

中國經濟疲軟與人民幣突如其來的貶值,觸發一場貨幣戰爭與全球股災。不過,災難往往也是一種試煉,台股慘跌與經濟數據慘淡,終於讓官員坦承台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產業與經貿結構調整的必要性。另外,資本市場失靈,未能發揮支援產業發展的功效,甚至可能淪為中國收購台灣優質企業的競技場,也應得到國人重視。

此波股災的禍首,一般直指中國藉市場機制之名啟動人民幣貶值,引發投資人質疑中國無力解決經濟沉痾,乃觸動全球性的賣壓。摩根士丹利新興市場部門主管夏瑪則指出,下次全球衰退恐來自「中國製造」。由亞洲整體經濟發展脈絡來看,夏瑪如此斷語並不離譜。過去亞洲成功的故事,大致上演著同樣的劇情︰低廉的製造成本(勞動力、土地),政策補貼與優惠,加上政府投下巨資進行基礎建設,造成出口與投資大增,推動GDP的快速增長。然而,此種成長模式係建基在勞力密集與資本密集上,並非技術的突破,亦未產生高附加價值,因此等到勞動成本增加,資金枯竭,經濟發展立刻停滯,而過去大量舉債建設、擴產,也成為金融未爆彈。

而此種成功故事往往是以資本市場的狂歡派對做為結尾,尤其是股市房市的炒作風潮。這些金融泡沫一旦破裂,全民資產大幅縮水,消費緊縮,百業蕭條,經濟遂陷入大衰退的末日景象。這種場景出現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如今也隱然在中國重演。而台灣經濟因為過去二、三十年來過度依賴中國,中國是最大出口市場、最大生產基地,更是最大債務國,一旦其經濟衰退,我將首當其衝,成為最大受害國。

其次,資本市場具有企業募集資金功能,但由於現行稅負太重,例如股利納入個人綜所稅,抵稅率減半,二%補充保費,簡直是一頭牛剝了好幾層皮。如此稅負重擔無異懲罰長期投資者,加上金管會以開放現股當沖等措施鼓勵短線交易,造成投資者出走,台股乃成為投機炒作的賭場。如此型態的資本市場已失去支援企業新創與發展的功能。尤甚者,台股不但成交量萎縮,價格亦產生崩跌效應,日前股災最嚴重時,我上市櫃公司有七百多檔股票股價跌破淨值。這是一個令人憂心的現象,意味著這些公司即使不營運,予以清算,股東拿回的權益都比在市場交易更有價值。更嚴重的是,這讓台灣優質企業面臨被便宜購併的危機。

日前,股價普遍遭到低估的台股終於引爆購併大戰。日月光公告將以溢價三成收購矽品股權,讓兩家封裝測試大廠發行的ADR(美國存託憑證),在美股開盤暴跌千點當天仍以長紅收盤,可見全球投資人樂見世界封測兩強的合併。其實,這些年紅色供應鏈固然崛起,但仍欠缺高階技術、人才、市佔率,如果台灣一些優質股票跌破淨值,價格有如跳樓大拍賣,便可能成為紅色企業的獵物。舉例言之,中國近年投下巨資扶植半導體,而台灣則是半導體重鎮,晶圓代工霸主台積電,中國縱然購併不起,但聯電、IC設計的聯發科、DRAM的華亞科、南亞科、華邦電都是物超所值的標的。再如中國近年大力發展面板產業,苦苦追趕台灣、南韓;然而,以我面板雙虎友達、群創連續八季賺錢,電視面板全球市佔率達三成,股價淨值比卻不到○.五倍,中國京東方只要用擴建一座十.五代廠約六十億美元的資金,就可同時買下友達、群創,馬上變成世界第一。

這次股災帶給台灣最大的警訊,就是台灣經濟不但出現崩壞危機,更由於股市重挫,一些價格遭到扭曲的優質企業也有淪為中國購併肥肉之虞。這些優質企業是台灣經濟再起的根,絕不能掉入中國手中,因此無論政府或企業界都應積極思考本國企業購併策略,藉以壯大企業規模,擁有更多資源進行研發行銷,強化競爭力,並淘汰不具績效的殭屍企業。尤甚者,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加強對抗紅色供應鏈的實力,以及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優勢。此刻台灣經濟陷入危急存亡之秋,更應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進行產業結構改革與調整,徹底擺脫對中國的依賴與幻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