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霖
今年適逢二次大戰終戰七十週年,與戰各國紛紛各自表述,爭奪未來更有利於己的話語權。對於「二戰期間台灣、日本同屬一個國家,台灣人為祖國而戰」這種說法令人難以容忍。二戰期間被迫「志願」參戰的台灣人超過廿萬名,戰死的台灣青年逾三萬名,事實上,在殖民統治之下的台灣人,充其量只能定位為奴隸為主人而戰,談不上跟國家有何關係。
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我的伯父也是父親唯一的兄弟,戰死於新幾內亞西部一個名叫雅卡基的蠻荒之地,同一戰役日軍陣亡數萬名,台灣子弟也戰死數千人,直至一九六○年,為大日本帝國戰死的台灣子弟才被合祀於靖國神社,父親一直期望知道兄長是怎麼死的,死在什麼樣的地方,在我年紀稍長逐漸有能力理解父親的心境之後,多次前往靖國神社參拜伯父,並透過日本友人山田雄仁(前APO事務局長),向日本厚生省洽詢希望前往雅卡基參與慰靈,日本政府明確回答「台灣遺族是外國人,不能參與日本的慰靈」,由於雅卡基目前仍是蠻荒之地,並非一般人能及,父親多年的遺願,我也無法代為履行。但是這件事讓我清楚地了解,台灣人不能對日本再有錯誤的期待。
我與日本往來近四十年,經常往返日本,近距離觀察這個國家,日本人普遍有著欺善怕惡雙重性格,台灣人實在不能再像被殖民統治時期,百般依附其意,更不宜捲入中日兩國紛爭之中,在台灣土地上生活著的人們,必須及早認清自己的國家利益在哪裡,共同合力去追求,而不宜延續牽絆著中國情結或是日本情結。
傾中和媚日終非台灣主流意識,惟有以台灣主體的大架構之下,方可思考出可長可久、有利於台灣未來的政策,也才能落實為台灣所做的各項發展,這才符合年輕世代的期望。
(作者經營自動組立、搬送業,台南市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