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2015

歷史與時事

林嘉誠

現代科技資訊社會,每個人可以接觸不可計量的資料。學校歷史教育之外,給予新生代丶民眾真正的時事及分析,重要性不言而喻。(圖:shutterstock)

今年二次大戰結束七十週年,若干當事國家紛紛舉行各類型儀式,除了緬懷往事,記取教訓,避免重踏覆轍。或多或少均有依其現況,相互較量的意涵。西歐國家與俄羅斯,中國大陸與日本,包括中國大陸與台灣。

台灣中學生為了歷史課綱調整抗議一段時日,教育部採新舊版本一律適用,爭議之處不考。中國史觀或台灣本土史觀,仁智互見互相指責。同樣一部歷史,史觀不同,詮釋大異其趣。國內不同意識型態者如此,秉持國家利益至上的國家,彼此針鋒相對,也就可想而知。

何謂歷史?昨日之事即是歷史。如此歷史研究過於廣泛,因此斷代史十分普及。歷史包羅萬象,除非功力深厚,否則甚難跨越數個年代,對於政治丶經濟丶社會丶文化等史實,全面掌握。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者,分別接受文化史丶文學史丶社會史丶政治史丶經濟史等基本訓練。歷史學家類型不一,各有所長,研究方法丶架構丶取向等大相逕庭。西洋文明史丶西方的興起與沒落等巨著,已不多見。

作者比較熟悉的政治史(包括制度史丶思想史)經濟史(包括思想史),均僅是歷史的部分,但是政治丶經濟活動含括人民主要生活。政治學者對於政治史尙有涉獵,經濟學家除了近數十年經濟發展史之外,十之八九已經甚少再專攻經濟史。如同科技史,絶大多數科技專家很少涉入其中。政治學者可能需要了解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丶倫理學,物理學家則不必研究亞氏的物理學。不少學科的理論有其累積性丶檢驗性丶複製性。不少歷史只是參考,當時的理論早己被拋棄。

現代科技資訊社會,資訊爆炸,每個人可以接觸不可計量的資料。今天的時事就是廣義明天的歷史。歷史教育有其専業區分,依年代丶背景等區別。以台灣四百年歷史為例,荷蘭西班牙丶鄭氏父子丶清朝丶日本丶國民政府等。時間系列之外,空間及其外在環境也不可忽略。台灣本土及中國主體的爭議,部分因素在此。

台灣七十年之內已經完成人民共同選舉國家元首及決定政府首長,從政治發展史分析,有待努力之處甚多,例如人民的政治知識,對於民主自由的認知及態度,政治參與能力,政治人物的胸襟遠見,政治衝突的解決途徑等。但是主體性一清二楚,沒有太多爭論,反而針對當前時事,更宜用心理解。

台灣特殊國際環境,台灣人民涉外經驗及能力打了折扣,加上國內媒體對於國際現象的報導明顯偏低。國內政治人物丶意見領袖丶媒體報導,對於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等報導評論,也不少偏頗。缺乏國際視野,掌握國內時代脈絡的途徑又受到扭曲。雖然透過網路丶國外媒體可以理性了解國際動態,但是一般凡夫俗子仍然仰賴國內電視丶網路丶報紙雜誌等獲得訊息。國內政治人物丶學者專家丶名嘴丶媒體工作者等,責任依然重大。學校歷史教育之外,給予新生代丶民眾真正的時事及分析,重要性不言而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