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看中國·祈福德:中國的環境危機與希望
張彥
在亞洲當了20多年記者之後,馬克·祈福德(馬克克利福德)於2007年出任總部在香港的亞洲企業領袖協會(亞洲商務 綠化亞洲:商業案例求解亞洲」我國環境
問:你是怎麼對這個主題感興趣的?
答:我2007年到協會工作,接過來一個馬上就要完成的綠色建築研究項目。那時候,綠色建築在亞洲還是相當新鮮的東西,我們出版了一部有關的書。這讓我開始思考這個主題。
問:你的角度比有些人的更充滿希望請問你是怎麼形成這種觀念的。
答:本來,我以為我會按照「東方黑」這個思路寫本書。亞洲目前的確面臨著環境的緊急狀態。在中國,每年有120萬人過早死亡。人們需要知道環境有多麼糟糕,但後來我開始思考。環境糟糕是明擺着的。與之相反的是,我覺得有些正在採取的更積極的響應,人們應該了解這些東西。喜歡挑戰和解決問題的商業圈子的人參與了進來。所以,這是一本不加掩飾地樂觀的書,但這是因為知道有出路很重要。我們可以絕望,我們可以什麼都不做,或者我們可以一起解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最大挑戰。
問:你看到企業在成為解決這個問題的主要力量了嗎?
答:沒有,企業能解決部分的問題。必須要有政府、公民社會和企業形成的三條腿的凳子,三方都需要拿出自己的長處。
只有政府有制定規則、也就是法律法規的權力,政府還能以稅收和補貼的形式、以及促進基礎設施建設來影響價格。媒體和非政府組織能監督企業和政府,看看他們是否在做他們承諾的事情。
問:最令人驚訝的是,有這麼多的公司在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在做這件事情。
答:是的,我在書中詳細介紹了十幾家公司的情況,書里還有一個包括50多家公司的附錄,這些公司都有某種形式的環保措施。企業層面正在發生的事情令我驚訝,但它們這樣做有好的商業理由。有些是為了公關效果,但大多數企業認為這事關它們的生存。
問:你用了一章來集中介紹電力公司香港中電控股。
答:他們的工作真正讓我開始寫這本書。2007年,當時的首席執行官包立賢(Andrew Brandler)宣布,到本世紀中葉,公司將把他們電力生產的碳強度降低75%。這是亞洲最大的主要靠燃煤發電的私營電力公司之一,它做出在世紀中葉基本上實現去碳化的承諾在全球絕無僅有。我認為這源於擁有中電主要股份的嘉道理(Kadoorie)家族。米高·嘉道理(Michael Kadoorie)向他的高層管理人員提出挑戰,要他們着眼未來的50年。他們這樣做有好的理由。他們傳統上是一個燃煤電力公司,但他們認為50年後這個商業模式行不通。
還有的公司認為水的定價過低,在未來,水的價格將會更符合實際。碳的價格也過低,企業要做好其價格改變的準備。
但是,並非所有的公司都有長遠的視野。
為了讓那些公司也考慮環境問題,你需要凳子的另外兩條腿。你需要好的、強有力的政府政策,而且你需要非政府組織來督促人們承擔責任。
問:哪些國家有好的政策?
答:新加坡做出了典範性的工作。他們很早就決定,水是威脅國家生死存亡的資源。所以,他們已經採取了非常堅定的政策,而且新加坡讓公司對水的成本有一種確定性。
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新加坡政府的能力,那是有一個很小的地方,政府又很有前瞻性。在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大國要難得多,問題更複雜。
問:書裡有很多關於中國的部分。
答:好消息是,我們有中國政府高層制定的很好的政策。中國需要不斷解決的問題是政策在下級層面得到實施。中國的執法不總是很嚴,而且也沒有公民社會來充當制衡。只有到了中國意識到環境和能源問題的威脅,與顏色革命(或者香港去年抗議)的威脅一樣嚴重的時候,我們才會知道我們有了不可輕視的進展。我們從柴靜事件已經看到,中國不讓公民社會發聲。(柴靜深受歡迎的環境紀錄片《穹頂之下》被禁。)
問:我們經常讀到有關空氣污染的報導,但你覺得水也至關重要。
答:水越來越多地成為一個存亡問題。空氣污染很可怕,但受它影響的大多數人仍然活着。但是,沒有水就沒有人能活。我不知道水沒了的時候,人們將怎麼辦。在中國,像南水北調這樣的工程項目只能推遲算總帳的日子。我擔心的是,即使在其他問題上有遠見的政府也還沒有直面這個挑戰。
比如,如果你是一個市政官員,你會怎麼做?你管着一個行業,比如半導體,它需要大量的水。當你需要做出選擇:水是給工廠、還是給城市的時候,你會怎麼做?這種選擇不會在今天或明天發生,但政府將面臨這種選擇。
問:中國也還有希望的跡象?
答:中國即將超過德國,成為太陽能發電裝機能力最大的國家。中國還有大量的風力發電機組設備。所有這一切都很重要,因為中國燒掉了世界上一半的煤,釋放了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0%。因此,要解決中國的問題,就需要削減煤炭的使用。煤炭使用預計將在2030年達到峰值,但峰值可能會更快地達到。所以這些都是巨大的挑戰,但中國可能邁出的步伐比許多人意識到的要更大。
張彥(伊恩·約翰遜)是“紐約時報”記者。
在亞洲當了20多年記者之後,馬克·祈福德(馬克克利福德)於2007年出任總部在香港的亞洲企業領袖協會(亞洲商務 綠化亞洲:商業案例求解亞洲」我國環境
問:你是怎麼對這個主題感興趣的?
答:我2007年到協會工作,接過來一個馬上就要完成的綠色建築研究項目。那時候,綠色建築在亞洲還是相當新鮮的東西,我們出版了一部有關的書。這讓我開始思考這個主題。
問:你的角度比有些人的更充滿希望請問你是怎麼形成這種觀念的。
答:本來,我以為我會按照「東方黑」這個思路寫本書。亞洲目前的確面臨著環境的緊急狀態。在中國,每年有120萬人過早死亡。人們需要知道環境有多麼糟糕,但後來我開始思考。環境糟糕是明擺着的。與之相反的是,我覺得有些正在採取的更積極的響應,人們應該了解這些東西。喜歡挑戰和解決問題的商業圈子的人參與了進來。所以,這是一本不加掩飾地樂觀的書,但這是因為知道有出路很重要。我們可以絕望,我們可以什麼都不做,或者我們可以一起解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最大挑戰。
問:你看到企業在成為解決這個問題的主要力量了嗎?
答:沒有,企業能解決部分的問題。必須要有政府、公民社會和企業形成的三條腿的凳子,三方都需要拿出自己的長處。
只有政府有制定規則、也就是法律法規的權力,政府還能以稅收和補貼的形式、以及促進基礎設施建設來影響價格。媒體和非政府組織能監督企業和政府,看看他們是否在做他們承諾的事情。
問:最令人驚訝的是,有這麼多的公司在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在做這件事情。
答:是的,我在書中詳細介紹了十幾家公司的情況,書里還有一個包括50多家公司的附錄,這些公司都有某種形式的環保措施。企業層面正在發生的事情令我驚訝,但它們這樣做有好的商業理由。有些是為了公關效果,但大多數企業認為這事關它們的生存。
問:你用了一章來集中介紹電力公司香港中電控股。
答:他們的工作真正讓我開始寫這本書。2007年,當時的首席執行官包立賢(Andrew Brandler)宣布,到本世紀中葉,公司將把他們電力生產的碳強度降低75%。這是亞洲最大的主要靠燃煤發電的私營電力公司之一,它做出在世紀中葉基本上實現去碳化的承諾在全球絕無僅有。我認為這源於擁有中電主要股份的嘉道理(Kadoorie)家族。米高·嘉道理(Michael Kadoorie)向他的高層管理人員提出挑戰,要他們着眼未來的50年。他們這樣做有好的理由。他們傳統上是一個燃煤電力公司,但他們認為50年後這個商業模式行不通。
還有的公司認為水的定價過低,在未來,水的價格將會更符合實際。碳的價格也過低,企業要做好其價格改變的準備。
但是,並非所有的公司都有長遠的視野。
為了讓那些公司也考慮環境問題,你需要凳子的另外兩條腿。你需要好的、強有力的政府政策,而且你需要非政府組織來督促人們承擔責任。
問:哪些國家有好的政策?
答:新加坡做出了典範性的工作。他們很早就決定,水是威脅國家生死存亡的資源。所以,他們已經採取了非常堅定的政策,而且新加坡讓公司對水的成本有一種確定性。
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新加坡政府的能力,那是有一個很小的地方,政府又很有前瞻性。在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大國要難得多,問題更複雜。
問:書裡有很多關於中國的部分。
答:好消息是,我們有中國政府高層制定的很好的政策。中國需要不斷解決的問題是政策在下級層面得到實施。中國的執法不總是很嚴,而且也沒有公民社會來充當制衡。只有到了中國意識到環境和能源問題的威脅,與顏色革命(或者香港去年抗議)的威脅一樣嚴重的時候,我們才會知道我們有了不可輕視的進展。我們從柴靜事件已經看到,中國不讓公民社會發聲。(柴靜深受歡迎的環境紀錄片《穹頂之下》被禁。)
問:我們經常讀到有關空氣污染的報導,但你覺得水也至關重要。
答:水越來越多地成為一個存亡問題。空氣污染很可怕,但受它影響的大多數人仍然活着。但是,沒有水就沒有人能活。我不知道水沒了的時候,人們將怎麼辦。在中國,像南水北調這樣的工程項目只能推遲算總帳的日子。我擔心的是,即使在其他問題上有遠見的政府也還沒有直面這個挑戰。
比如,如果你是一個市政官員,你會怎麼做?你管着一個行業,比如半導體,它需要大量的水。當你需要做出選擇:水是給工廠、還是給城市的時候,你會怎麼做?這種選擇不會在今天或明天發生,但政府將面臨這種選擇。
問:中國也還有希望的跡象?
答:中國即將超過德國,成為太陽能發電裝機能力最大的國家。中國還有大量的風力發電機組設備。所有這一切都很重要,因為中國燒掉了世界上一半的煤,釋放了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0%。因此,要解決中國的問題,就需要削減煤炭的使用。煤炭使用預計將在2030年達到峰值,但峰值可能會更快地達到。所以這些都是巨大的挑戰,但中國可能邁出的步伐比許多人意識到的要更大。
張彥(伊恩·約翰遜)是“紐約時報”記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