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
鏡頭 DAVE GERSHGORN
為了尋找自我,Q. Sakamaki來到中國。在探尋的過程中,他遇見了那些仍在堅持自我生活方式的中國邊緣群體,他們中有失去土地的維吾爾族人,有東北的朝鮮打工者,有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也有在貧困線上掙扎的傳統手藝人。
Q. Sakamaki在生活中就是一個局外人。
他是一名日本攝影師,自1986年起常駐紐約,遠離家鄉30年。他拍攝過戰爭、衝突、遊行示威。即使是在日本長大期間,他也曾多次搬離居住地點,成為家鄉的局外人。
現在,Sakamaki來到中國的新疆、雲南、遼寧等邊遠省份,拍攝他的攝影項目「中國的邊遠地帶」。這個項目紀錄了中國邊遠地區的少數族群,正在迅速變為那片他們稱之為故鄉的土地的局外人。Sakamaki的作品正在曼哈頓The Half King展出,直至5月24日。
「『中國的邊遠地帶』是關於人們在遵從和獨創、自治與依賴之間,本能地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Sakamaki說,「這是很自然的,不僅發生在中國,也發生在世界的每個地方。」 這個項目是Sakamaki想要講述的一個更大的、全球性故事的一部分。Sakamaki說,「中國的邊遠地帶」表現出中國的現代化與傳統之間的衝突。這種衝突,隨着戰爭和遷徙的發生,也存在在其他的地方和年代,例如在成吉思汗時代的戰役。
「在鏡頭的背後,不是浪漫的故事,」他說,「實際上它更像是歷史中的血腥、血腥、血腥。一次小型的權力交替都會製造出新的血腥戰爭以及大規模的移居潮。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Sakamaki說,中國新疆地區的發展吸引了一大批漢族打工者前來,而本土信奉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人被邊緣化了。這種維吾爾族居民與漢族打工者的並存很突兀。
一對漢族夫婦身穿傳統西式婚紗在田野間拍照,身後是新安裝的風力渦輪機塔架。其他中國新工業化的標誌佔據了整幅風景。
而同樣是在新疆,一個維吾爾族男孩站在一個被拆毀的維吾爾族社區中,看着地上的碎石瓦礫。中國政府稱拆毀這些建築是為了修建抗震房屋,但Sakamaki認為政府只是在做樣子。作為一個局外人,Sakamaki的照片展現了遲疑與憂慮。
蒙古人騎着摩托車駛過巨大的田野。北極熊熊皮的背後隱約可見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的皇服。一個近景而虛焦的工人肖像,部分遮擋了在紀念廣場附近林立的高樓。他曾為這個地區的鋼鐵行業做出貢獻,現在已經下崗。
Sakamaki說,這組照片很日式,與傳統攝影報道相比,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他在自己身上看到中國對於身份認同的努力與掙扎。他說,雖然這組照片在中國拍攝,但對於自主與遵從的想法是全球性的。」日本文化是非常個人化的,所以我認為也許我應該在作品中融入更多我的個性,我的身份,我自己的日本歷史,我自己作為人類的身份認同。」
Dave Gershgorn是Lens駐紐約的實習生、自由撰稿人和攝影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