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
WHITNEY RICHARDSON
陳欣的生活處處顯露着她的成功。32歲的她是北京一家非政府組織的研究人員,拿着不錯的薪水,一年多次外出旅行,開講座談氣候問題,有豐富的社交生活。
但幾次回到家鄉衢州探望父母時,他們沒興趣聽她最新的冒險活動。他們更願意討論她的愛情生活——或缺少愛情生活的問題。
北京和上海有成千上萬的「剩女」——中國社會及官方媒體廣泛使用這個詞語指代過了27歲還沒結婚的女性,陳欣就是其中之一。雖然很多單身女性最近開始抵抗這個稱號,但中國老一代人的傳統觀念仍然盛行:早點結婚,否則就會變成沒人要的商品。
在奧斯陸工作的攝影師克勞迪婭·萊赫(Klaudia Lech)研究中國女性的權利問題時,注意到網上出現很多有關這些女性的境況的文章。根據官方新聞報道,中國30歲以下男性比女性多出2000萬,但很多未婚男性都是在農村地區務農,收入很少。由於丈夫傳統上要比妻子掙得多,那些像陳欣一樣的高收入女性必須為獲得城市裡少數符合條件的單身漢的關注而競爭。24歲的萊赫表示,頻繁的新聞報道讓她感到困擾,特別是因為這些報道沒有體現數字背後這些女性作為人的屬性。它們缺少對這些女性及她們如何過單身生活的認識。
「這不是新聞報道;也沒有關注人,」她說。「這是統計數據。我覺得『剩女』這個詞是令人反感的,我無法理解女性怎麼會被稱為剩女,而且還去接受這一稱呼。」
在去年早些時候前往上海之前,萊赫在中國的交友網站尋找願意讓她記錄日常生活的成功單身女性。她去了北京,並與她在網上找到的很多女性共同生活了幾個月。她獲得了中國《Lens視覺》雜誌提供的資金,會繼續記錄這些故事。
她追蹤的這些女性的職業和興趣各異,每個人都有着自己對單身生活的描述。34歲的電視台主持人朱池(音)告訴萊赫,她不想做出妥協,找一個不如自己成功的丈夫。29歲的朱美婷在北京擔任英語老師,她表示自己經常向家人撒謊,稱自己在戀愛,這樣他們就不會安排她相親了。
36歲的創業者薩布里娜·韋(魏薩布麗娜)告訴萊赫,她只與不會因為年齡而評判她的外國男性約會。
「他們參加社交活動,和朋友吃飯,練瑜伽,甚至出國旅遊,」萊希說道。「她們可以自己過上這種生活,不需要為了得到這些而結婚。」讓萊希意外的是,她接觸的很多女性並不介意被叫作剩女,讓她們最為焦慮的,反而是來自父母和親戚逼婚的壓力。
當萊希跟着陳欣回老家時,她母親一開始非常生氣,因為女兒讓萊希這樣記錄她的生活。
「母親擔心女兒會給她和街坊鄰居丟臉,因為這樣全世界都會知道她還沒結婚,」萊希說。「即便她是一個成功的女性,但回到老家,在母親眼裡,她什麼都不是,只是個單身女人。」
母親最終接受了這個拍攝項目的理念,萊希得以繼續跟拍陳欣和她的親戚,包括她的兩個已經結婚生子的姐妹。
中國的父母歷來在子女的婚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到徵婚市場上幫她們尋找潛在的對象。每個周末,都有不少來自上海市郊的家長們聚集在人民公園裡,為自己單身的孩子張貼簡短的徵婚廣告。這些廣告通常寫得非常直接明白,比如,廚藝好,喜歡讀書,年齡29歲。
萊希說,這些廣告缺少更具內涵的任何感性的東西,還說這類市場感覺更像商業交易,而不是尋找浪漫伴侶的方式。
「她們需要的是愛情,但經驗告訴她們,在中國,人們不討論愛情,」她說。「人們在乎的是找一個可靠的丈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