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新聞
此書(以下簡稱為《我們喜歡日本的理由》 )是趙海成兄耗時數年在日本各地採訪之後,匯集整理而成的一本在日中國人訪談集。接受趙海成兄訪談的在日中國人當中,有音樂家、作家、畫家、記者、中文教師、料理人、自營業主、留學生等各個領域的在日中國人。雖然每個接受採訪的人來日時間不同、所從事的工作不同、對於日本的感受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願望是大家共同的:希望中日之間增加理解,兩國之間和諧相處。
作者趙海成,1955年出生於中國北京。1985年來日,1988年與幾位志同道合者一起創辦了中日邦交之後的首份在日中文報刊《留學生新聞》,並擔任首任總編。
頭次知道趙海成兄的名字,是聽同在日本的中國友人介紹《留學生新聞》的時候。1998年年底我初到日本時,《留學生新聞》早已創刊十週年,海成兄也在這份在日中文報刊擔任總編有十年之久。無論是作為「在日者」,還是作為「撰稿人」,對我而言,海成兄都屬於在日中國人大先輩。
而海成兄與他的日本妻子小米的愛情故事,則深深打動過許多在日中國人的心。
「小米」的全名叫米井惠美子。「小米」是海成對妻子的愛稱。曾在中國北京留學的小米,回日本之後擔任《留學生新聞》的日文編輯,與海成情投意合,1994年,兩人在橫濱舉行婚禮,很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2000年,海成參加了中日合作的大型紀實片《絲綢之路》的拍攝。2001年,這部大型紀實片的製作工作結束,海成剛剛返回日本家中不久,便遭遇了人生中的巨大變故——患有甲狀腺腫瘤的妻子小米,在公寓樓大門口突然暈倒,雖然由救護車緊急送往醫院挽回了性命,但卻因曾經有過數分鐘的呼吸停止,而造成了嚴重的後遺症:雙目失明、四肢無法活動。並且,因為腫瘤摘除以及氣管內插管手術,還根本無法說話……。除了擁有意識,耳朵還能聽見,小米其他的身體機能幾乎完全喪失。
生活無法自理的小米,需要24小時護理。孤身一人在日本的海成,要工作要生活還要護理小米,而小米的父母也都已年邁……,海成為此不得不使用擔架領著小米返回了家鄉北京。在北京小米的腫瘤繼續惡化,完全侵蝕了呼吸道氣管,無力回天之下,小米在北京的醫院只好再次進行了喉頭摘除手術。
做完喉頭摘除手術的小米,永遠也無法說話了。每天陪伴在小米身邊的海成,為了減輕小米無法言語無法動彈的痛苦,每天按日文五十音圖的順序,從「あ、い、う、え、お」開始一個個地發音,每發一個音,若遇到小米微微點頭,海成就馬上用筆記下來——就這樣一個假名一個假名地慢慢連成句子,海成終於得以每天能夠和小米進行交流,讓看不見、說不了、只能聽的小米不那麼無助和寂寞。
「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一個人一旦『不能看、不能寫、不能說』,相互之間的交流是多麼困難!而小米更加無法將自己的痛苦,用語言說出來。曾經有一次,小米想到了唯一對抗命運的手段——絕食,但不忍心看到我悲痛欲絕的樣子,又中途停了下來。」在《我們喜歡日本的理由》一書的後記中,海成回憶起往事,這樣寫道。
2005年,小米在北京的醫院安靜地去世。臨終前,小米用發不出聲音的口型,對海成說:
「我愛你!」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一段刻骨銘心的、跨越中日國界的生死之戀吧,本書作者趙海成對日本有著比常人更為不一樣的情感。而身為一名在日中國人的媒體前輩,趙海成也非常能夠理解生活在日本的中國人的內心世界。為此,在此書的後記裡,趙海成這樣寫下了自己的期待:
「作為本書作者,我有如下期待:希望幫助日本人理解中國,也希望幫助中國人理解日本。還同時希望中日兩國的人們,能夠理解生活在日本的中國人,並為兩個國家的年輕一代送上聲援,賦予他們勇敢向前的動力。」
旅日作家毛丹青說:「看到此書的後記,不由得雙眼濕潤。」同為此書的讀者與受訪者,在閱讀到此書的後記時,我也禁不住紅了眼眶。這樣一種微妙而脆弱的情感,旁人恐怕是無法理解的,而只有我們這樣的一群人——對中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都擁有深厚情感的在日中國人,才會體會得到。在中日關係一直缺乏明朗陽光的現今,無論是中國讀者,還是日本讀者,若願意花少許時間,了解一下此書中在日華人的心聲,便是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
筆者簡歷:唐辛子
旅日作家自由撰稿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